您现在的位置是:无量放生协会 > 法师开示 > 解开《阿弥陀经要解讲记》的神秘面纱:参解经玄义、明力用

解开《阿弥陀经要解讲记》的神秘面纱:参解经玄义、明力用

时间:2024-04-26 12:08  来源:未知  阅读次数:605

IV. 了解权力的使用

由净空法师讲述

第四种解释 第四释。本经运用前世不退转的力量。有四土。各分九品。此略说四土往生。若执持名号。若未断念。若散若定,三辈九品同生一土。同一国土,三辈九品。执事不乱,则心不乱。见思先灭。则生方便净土。如果心不乱于理。第一品破无明。乃至四十一 则生净庄严土。常寂光土。若破无明。则为上界。实寂光也。不退有四义。一念不退。破无明。显佛性。往生实相。部分证悟寂光。第二行不退。见思已堕 尘沙破。生于方便土。进至究竟果位。第三位不退转。随业往生方便地。同居土中。在莲花中,寄托着莲花的品质。不离倒退因。第四明力用。这就说明了修行的功德,学习的好处,也就是念佛有什么好处。古德云:'此经以往生功德为本,以不退转为用。'经中又说:'一切众生生者,皆是阿毗达磨。这就是不退转的意思。生到西方,这个业报身就是最后的肉身,再回到这个世界受生,就是化身回来了。现在,如果真有求生净土的心,就能真正信愿,依教奉行。此心一发,西方已登,临终现身,一念即得。

轮回有四土,其中一土是凡圣同居土,娑婆世界也是凡圣同居土。虽有圣人,却无缘相见。古代传记中有记载。唐朝人、净土宗第四代祖师法照大师在五台山见到了文殊菩萨,五台山的寺庙是大圣竹林寺,非常壮观。他听了文殊菩萨的讲经,问文殊菩萨末法时代有什么法门容易成就。文殊菩萨教他念佛,并为他念了几句阿弥陀佛的圣号,这就是后来著名的 "五会念佛法门"。念佛五会》已经失传。1977 年,我在香港法师创办的中国佛教图书馆讲学时,在一片惊叹声中,图书馆里有一本《念佛五会》的小册子,里面有乐谱,我把它带回了台湾。这本小册子编纂于民国初年,年代久远。我怕它失传,就在台湾重印了几千册。台湾懂音乐的僧人,拿到中坜圆光佛学院找学生照谱练习,后来还制成了磁带。我听了这盘磁带后,觉得很好听,也很生动,但不纯正,所以不符合《楞严经》的宗旨。灭、断二惑之心不易,但初断尚属微细。断了念头,就证得罗汉果位,往生方便有余土。有念即是烦恼,无论何种念头,善念恶念,都不要。一念一起,马上用一句阿弥陀佛把它打下去,俗话说,以石压草,只要压住,念佛就容易成片。其实,这种情况通常是妄念多而末发现,最好不要去管它,如果去理会妄念,妄念越多,反而越忽略它,专心念佛。大约一支香,一个半小时之内有三五个妄念,功夫已经算不错了,念五年也要如此,如果一支香没有妄念,也要十年八年的功夫。每天早晚,正课不能耽误,但多少可以打打坐。在美国,我们工作忙,压力大,所以早晚课越少越好。最好用十念法,一呼一吸,面朝西方,十个呼吸五分钟就够了,不能耽误。出家人只要能断烦恼,就能预知时至,无疾而终。然而,我们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心无挂碍持至要,随心自在生方便,方便有余得净土'。往生方便有余净土的条件是断见断思。如前所述,"见惑 "是与理性相混淆的邪见,由 "分别 "而生。"分别 "是 "识 "的心理作用,其主要根源是 "我见"。思惑是对事物的邪见,产生于一切,是生命的心理作用,主要根源是贪、嗔、痴三毒。见思惑是根本烦恼,又称烦恼障。

在十方诸佛世界的方便有余土中,有几种人共同生活在一起。天台宗说有五种人:藏宗的声闻、缘觉,普贤宗的声闻、缘觉、菩萨,圆觉宗的三贤、十住、十行、十回向,再加上圆觉宗的十信,这些人都断了观心惑,生到方便有余土。念佛的人,不要去想象经教的名言,不要去想四土三辈。只要老实念佛,功夫深了,烦恼自然断了,这叫'任运'。不要去想能不能一心不乱,越想越乱。

一心之事,不扰不乱。事完全是相,一就是纯一,乱就是乱。如果妄念的产生是无意的,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那也不要紧。如果是有意为之,既想修持念佛法门,又想参禅悟道,还想学习秘诀,就必然会出现障碍。因此,念佛的心一定要坚定,不要听信别人的劝说,转修其他法门。如果念佛时句句清清楚楚,字字清清楚楚,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心即是佛。是心是佛,是心是佛。唯心即净土,即弥陀自性。不仅心可破,无明尘沙也可随意破。

'一念不生,无明即破,一念不生,无明即破,一念不生,无明即破,一念不生,无明即破。实证之境又称实证无碍之境。理即心性,即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禅宗用的是参究的方法,但与念佛的简单方便相比,我们也可以用一句佛号达到这种境界。念佛有念头、有思想。有智慧的人,有理论基础,这就是观念。愚昧无知者,属于概念化的东西。如果一个人的心智能够达到破除第一等无明的地步,也就能达到心智的概念化,也就等于看到了心智的本质。理性有四十一等级,每个等级破除无明的程度也不同。当四十一个等级的无明全部破除时,人就成了圆满的佛、无上的菩提、究竟的圆满。常寂光是无相的肉身。其余三土是形体。常是法身,寂是定或解脱,光是智慧或般若。我们的真如本性拥有这三种完美的 不退转有四种含义:第一,不退转的思想。破无明、显佛性、道生实报、分寂光"。在大乘佛法中,不退转是法身菩萨、圆教初住以上菩萨和别教初地以上菩萨的修行方法。这些菩萨在破证功夫中已破一品无明,证得一分法身。在西方四大净土中,他生在实相净土。常寂光土是理体,前三土是事相。理智无所不在,但在 "方便地",人们无法认识理智之体,也无法感受到它。只有生到实相地,才能悟到理体,所谓性不二。大乘经》中说身土不二,耳熟能详,但无法体会,只有到了实相土才能亲证。不退转的念头是正念,是通向无上菩提的念头。如果我们现在有念,那就是妄念;如果我们没有念,那就是无明。

第二,不退于行。'见思已堕,尘沙已破,生方便地,进趣究竟果。修六度万行的菩萨不会退到二乘;权教菩萨还可能退到二乘,因为众生难度,菩萨没有耐心,容易退失。大乘菩萨有足够的决心和智慧,不会退到二乘。佛陀告诉我们,小乘是不能成佛的,要成佛,必须能够体悟万物的和谐,万物必须没有障碍。小乘有障碍,不和谐,自己修炼很好,但不能接触大众,感觉很浮躁。因此,要想证得无上菩提,必须证悟无障碍的华严法界,必须接触九法界的众生。烦恼者,当磨而平之。菩萨修六度,度众生也是度自己。无论环境如何,自己都是有利的。观察事实,应先修苦行,培养忍辱心,培养第三,位不退。'随业受生,同居一处,莲华托质,永离退因'。不退转位指的是圣人的果位。小乘的初果意味着已经达到了不退位,不会再退到凡人的水平。证得初果后,可以七次往返于天地之间,进而证得阿罗汉果。佛经上说,成佛需要三个大劫。应从初果开始算起。否则,修行者可能会退入六道轮回。在《金刚经》、《楞严经》和《无量寿经》中,佛陀说我们与佛的关系是我们生生世世在无量劫中所修善根的结果,我们之所以还没有成佛,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证得初果。华严经》说成佛需要无量劫,但也是从不退转开始的。得不退转者,虽未出三界,却非凡夫,只在人天两道中往返,不落三界。佛陀说,如何达到不退转的境界?注:上文提到,不退转位需要断除三界八十八品,又称八十八使,具体如下:

见惑┌欲界││││┤色界││└无色界┌苦(贪、嗔、痴、慢、疑、│身、边、恶、见、 戒)┤集(除身、边、戒、禁取)│灭(同上)└道(除身、边)┌苦(除嗔)┤集(除嗔、身、边、 戒、禁取)│灭(同上)└道(嗔、身、缘除外)┌苦(嗔除外)┤集(嗔、身、缘、戒、禁取除外)│灭(同上)└道(嗔除外、 苦(嗔除外) ┤集(嗔、身、边、戒、禁取除外) │灭(同上) └道(嗔、身、边除外) 10

四十八愿中的第十八愿 "念佛十念 "是指临终十念。临终念佛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1)头脑清醒;2)有善知识及时提醒;3)听了提醒后能够遵守。这三个条件不是人人都能具备的,所以我们必须努力,不能心存侥幸。入 "三恶道 "是迷惑,但只要心境清明,就不会堕入 "三恶道"。因此,要常怀利益众生之心,把修福作为第一要务。

我们大多数人都能生在同一个住处,实现不退转。娑婆世界也是凡圣同居,但我们没有证得不退转,而生到西方世界就证得不退转,可见西方世界比娑婆世界更胜一筹。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西方世界,一生一胎,一生一证,三不退证同时具备。西方之所以如此殊胜,有三大原因:1)在西方可以天天见到佛;2)可以时时听到佛法,不仅佛菩萨讲,六尘也讲;3)可以随时与大菩萨在同一个地方见面。在这种环境中,没有退转的机会。在娑婆世界,听法非常困难,恶知识多,善知识少,所以很容易退转。

第四,毕竟无退。'不论心到心散,有心无心,或懂或不懂,但弥陀名号,或六佛名号,此经名号,一经在耳,纵千万劫后,毕竟因度脱。无上之心是一心不乱、至诚之心。散心有夹杂。无论有心还是无心,无论明白还是不明白,只要听到一声佛号或一部经的名字,就种下了成佛的种子,将来迟早能入佛门,修行证果。佛陀在世时,有一位老人想跟随佛陀出家。佛陀的一位弟子已经得了罗汉,有宿命通,知道过去和未来,他观察到这位老人五百世以来都没有什么好的品质,拒绝接受他,于是老人哭泣着不肯离开。佛祖见了,叫他剃度出家。佛陀对弟子们说 无量劫前,这老樵夫上山砍柴,遇到老虎,急忙爬上树,无意中喊了一声'南无阿弥陀佛'。有了这个因缘,他今生出家的机会就成熟了。这位老人后来证得了阿罗汉果。

'一生补佛为不退位,即圆证三不退。这些句子非常重要,一定要背下来。你不仅能实现自己往生净土的愿望,还能解答许多人的疑惑。这是最殊胜的,其他法门都没有这么快。大乘经中说,要证得须陀洹果,必须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不可能一世完成。要想一生成佛,唯一的办法就是去极乐世界,在那里与补处等觉菩萨在一起,同时达到三不退转。在娑婆世界,位不退是小乘的须菩提,行不退是大乘的菩萨,心不退是法身大士,区别非常明显。在西方世界,一出世就都证悟了。

最后,一一法师告诫大家,佛陀在四十九年所说的所有经论中,都没有三不退圆证的说法,十方诸佛世界也没有这样的公案。他还将其与禅宗相提并论,禅宗是顿悟,烦恼习气不是一世就能断除的,要保持一世。禅宗要做到顿悟,人生不退步,实属不易。在中国佛教史上,有很多禅悟者来世退转。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叫 "三生石",讲的是圆泽法师,他能够知道过去和未来。但他无法避免来世投胎。幸运的是,他没有阴迷,能够记住前世的事情,但还是要转世投胎,再继续修炼。但是,如果他换了身体,就没有机会与大菩萨们在一起,也就无法证悟三不退。因为禅宗的修行,第二世有了智慧的加持,可能会大富大贵,但转世之后,就会越来越迷失,越来越堕落,这就是要经过无量劫才能学佛成佛的原因。

注:上面提到小乘的须陀洹,怕初学者还感到陌生,我想解释一下: 1、须陀洹是小乘圣人的初果,译为入流,或作预流,即参入圣人之流,证悟法性平等。又称逆流,即逆生死流,入圣智海。2、断三界八十八使,见惑灭尽,得法眼净,见真空理,再经七生死即入涅槃。3、入圣人法流,逆凡夫六尘之流。4、不入色声香味触法界相之尘,六尘因情识已空,无我非我,故不入六尘之尘。不入六尘,故须陀洹虽曰入流而不自觉入流之圣人,但名入流耳,故曰无入。果位以无念为成,有念即无果位。故《金刚经》云:'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何以故,须菩提名为入流,而无入流,不入色、声、香、味、触,名为须菩提?

解开《阿弥陀经要解讲记》的神秘面纱:参解经玄义、明力用


参考资料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