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5 14:30 来源:未知 阅读次数:176
一、长沙放生群电话 1、佛教在线甘肃讯甘肃省宗教局部署开展“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月”活动以来,省伊斯兰教协会积极响应,结合实际,细化内容,号召在全省伊斯兰教界积极开展以“国法与教规的关系”为主题的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月活动。 ![]() 2、一是重点开展学习宪法。号召伊斯兰教界要集中进行宪法学习教育,深刻理解国法与教法的关系,引导伊斯兰教界和穆斯林群众增强宪法观念,自觉履行维护宪法尊严、保障宪法实施职责。 3、二是发挥伊斯兰教界主体作用。组织伊斯兰教界人士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利用主麻聚礼宣讲以“国法与教规的关系”为主题的卧尔兹,把法治精神、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伊斯兰教解经活动中。健全完善清真寺各项规章制度,把宪法和法律法规的基本精神融入到规章制度中,充分发挥规章制度对教职人员和穆斯林群众的行为引导、规定约束、权益维护的作用。 4、三是要求伊斯兰教界和穆斯林群众做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学习月活动要结合“和谐清真寺”创建活动,积极推进教风建设,进一步端正教风,践行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两办《关于进一步加强伊斯兰教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坚持伊斯兰教中国化的方向不动摇,加强民族团结和伊斯兰教教派门宦内部的团结,为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5、佛教在线武威讯12月13日上午,武威鸠摩罗什寺举行僧众会议,集体学习甘肃省佛教协会第十次代表会议精神及“国好法大”教育实践活动第五次的集体学习。鸠摩罗什寺全体僧众及部分寺院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 6、会上,鸠摩罗什寺方丈理方法师传达了甘肃省佛教协会第十次代表会议的有关文件及主要精神,传达了中国佛教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会议的主要精神,理方法师要求全寺僧众要深刻领会甘肃省佛教协会第十次代表会议的精神实质,精准把握会议的核心要义,要把学习会议精神贯穿于日常学习之中,紧密联系实际,继续开展好“国好·法大”教育实践活动;要团结引领广大佛教四众弟子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发扬佛教优良传统,为来访寺院的大众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 7、甘肃华亭石拱寺8窟前壁造像题材考释 8、石拱寺石窟位于甘肃省华亭县上关乡半川村北侧山梁崖面上,是陇东地区北朝时期重要的佛教石窟寺遗存。石窟距地表5~10米,东西长120米,从西向东排列,共有15个窟龛。其中6窟造像被砸毁,14窟大面积塌毁,7龛风化严重。其余大部分洞窟内曾经住过人,洞窟壁面及其造像表面结有很厚的一层古铜色烟垢。 9、石拱寺8窟位于整个石窟寺中部偏东,该窟正壁雕一佛二菩萨,左壁已毁,右壁雕二佛并坐,从这种布局推断,左壁应为一佛二菩萨,该窟应是以过去世、现在式、未来世三世佛为主要题材而凿建,这种题材和布局方法在北魏晚期其他石窟中非常常见。该窟前壁上方正中龛内雕一跏趺坐佛,磨光高肉髻,着双领下垂袈裟,左右胁侍二菩萨,面向佛而立,龛外两侧各雕刻六侧身弟子;壁右下方有一帐形龛,溃漫严重,仅存大形,但仍可看出龛内为一交脚坐弥勒菩萨,两侧各有一胁侍菩萨。弥勒菩萨上部刻二身小坐佛,两侧各刻有一莲花化生头像;壁左下方为一身立佛,磨光高肉髻,身后刻舟形背光,一手向前伸,手下刻三小儿相叠,最下一身趴在地上,最上一位小儿踩在中间一小儿肩上,似双手捧物伸向佛。(见图图2) 10、关于该壁左下方一立佛和三小儿的画面,有很多学者认为表现的是佛经中阿育王施土的因缘故事。阿育王施土的故事源自西晋安法钦译《阿育王传》卷一《本施土缘》:“(世尊)向王舍城次行乞食……与阿难在巷中行,见二小儿,一名德胜,是上族姓子;二名无胜,次族姓子,弄土而戏,以土为城,城中复作宅仓储,以土为麨,著于仓中。此小儿见佛三十二大人之相庄严其身……见已欢喜,德胜于是掬仓中土名麨者奉上世尊,无胜在旁合掌随喜……佛言:我涅磐百年之后,此小儿当作转轮圣王……号阿恕伽,分我舍利而作八万四千宝塔,饶亦众生。”经文中的佛便是释迦牟尼,小儿是后来的阿育王,这则故事主要宣扬阿育王曾在幼儿时以土为麨供养佛陀,后得佛报。这种因缘故事多见于龟兹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其目的是为了向广大信徒宣扬,只要对佛施以供养或布施,就会得到种种善报。现就8窟前壁左下角这幅画面本身来看,似乎与因缘故事中的《阿育王施土》所描述的的情景相差不大,但倘若要是将整个壁面题材布局联系起来看,笔者认为,这位立佛不应该是释迦牟尼佛而应该为定光佛。 二、什么动物放生修姻缘 1、定光佛又名燃灯佛,是一位过去佛,曾授记释迦。支谦译《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至于昔者,定光佛兴世……时我为菩萨,名曰儒童,幼怀聪睿,智大包弘,隐居山泽,守玄行禅。闻世有佛,心独喜欢,披鹿皮衣,行欲入国……得见佛。散五茎华,皆止空中,当佛上如根生,无堕地者。后散二华,又挟住佛两肩上,佛知至意,赞菩萨言:汝无数劫,所学清净;降心弃命,舍欲守空,不起不灭,无猗之慈,积德行愿,今得之矣。因记之曰:汝自是后九十一劫,劫号贤动,汝当作佛,名释迦文。菩萨已得记言,疑解望止,霍然无想,寂而入定,便逮清净不起法忍。即时轻举,身升虚空,去地七仞,从上来下,稽首佛足。见地濯湿,即解皮衣,欲以覆之,不足泥,乃解发布地,令佛蹈而过。佛又称曰:汝精进勇猛,后得佛时,当于五浊之世,度诸天人,不以为难,必如我也。”这一故事题材在佛教艺术中多以“儒童布发”的形式出现,即一小儿头碰佛足,旁站有一立佛。(如云冈石窟15窟)因而定光佛的形象在佛教造像艺术中多为立佛,这一观点,可在一些以定光佛为主尊的造像碑发愿文上得到印证②。 2、从8窟前壁壁面三龛造像来看,毫无疑问,右下方帐形龛内的交脚菩萨,是将于未来得道成佛的弥勒菩萨。而中间上层龛中跏趺坐佛在三佛中地位为尊,应为现在世的释迦牟尼佛,而定光佛因曾授记释迦而为过去佛。因此,定光佛同释迦牟尼佛、弥勒佛在这里形成了三世佛的组合。这种组合在北朝其他窟龛中多有成例,如云冈石窟15窟西壁下部南侧,并列开三龛,中间龛内主尊为交脚弥勒菩萨;左边龛内为一立佛,佛左足旁造一童子,头碰佛足,明显表示的是“儒童布发”的场景;右边龛内也造一佛,立于莲台上,应为释迦牟尼佛。然而,和定光佛有关的“儒童布发”的场景通常为一立佛,一小儿。而石拱8窟前壁则为一立佛三小童,这是否仍然表示定光佛呢?河北邯郸水浴寺石窟西窟北壁东侧一长方形帷幔龛内造有一佛,跣足立于覆莲座上,右侧造三个孩童,一个跪伏于佛足下,一个双手举钵,立于跪伏者背上;另一个双手捧钵,立于一旁。佛像背光右侧有发愿文:“武平五年(574年)甲午岁十一月戊子朔,明威将军陆景□张元妃敬造定光佛并三童子,愿三界群生,见前受福,□者托荫花中,俱时值佛。”③由此可见,定光佛及童子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依据佛经,“儒童布发”的故事和“阿育王施土”的故事情景多有相似,当时开窟造像的多为民间工匠,他们在艺术创作中极有可能将两则故事不经意地融合,并将自己平日世俗生活中的一些的场景也雕刻进去。 3、综上所述,石拱寺8窟前壁左下方立佛应为定光佛,整个壁面的造像题材应为由过去世定光佛、现在世释迦牟尼佛和未来世弥勒佛所组成的三世佛。 4、因本人才疏学浅,学识范围有限,有所不当之处还请诸位专家学者老师多多指教。 5、①魏文斌甘肃华亭石拱寺石窟调查简报敦煌研究 6、②贺世哲关于十六国北朝的三世佛及三佛造像诸问题敦煌研究 7、③贺世哲关于十六国北朝的三世佛及三佛造像诸问题敦煌研究 8、茹实(1983—),女,甘肃省平凉市人,南京师范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9、佛教在线甘肃讯甘肃省民委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古籍处22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披露,甘肃搜集、整理完成《藏传佛教高僧弘法手迹珍典》,涵盖十四世纪以前诸多藏传佛教高僧的传记、著作等珍贵手迹。 10、《藏传佛教高僧弘法手迹珍典》全书一百二十函,其中第一辑整理出版四十函,包含了传记22函,教法史6函,世系1函,注疏、口授教法3函,传记目录1函,道歌5函。 参考资料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