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无量放生协会 > 放生鱼虫 > 海南放生护生团,人间有爱海南泰华庵义工团举行暖心慰问活动

海南放生护生团,人间有爱海南泰华庵义工团举行暖心慰问活动

时间:2023-01-27 04:23  来源:未知  阅读次数:997

一、2022年适合放生时间

1、为老人送去米、油、棉被和烧水壶等物资

2、海口泰华庵带领义工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佛陀慈悲济世、自利利他的菩萨道精神

3、秉持佛教慈悲喜舍精神,弘扬人间佛教,以公益慈善回馈社会

海南放生护生团,人间有爱海南泰华庵义工团举行暖心慰问活动

4、大菩文化海南讯2月1日,正值新春佳节来临之际,由海口泰华庵

5、的年终慰问团冒着冷风,在海口美兰民宗局领导和泰华庵常住师父带领下,兵分两路前往三江镇、大致坡、灵山新市、府城等村委会进行慰问活动。此行共慰问156户孤寡老人,为他们送去米、油、棉被和烧水壶等物资及慰问金,并致以佳节诚挚的问候。本次年终慰问捐助总计八万七千余元。

6、“不求自身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十多年来,海口泰华庵带领义工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佛陀慈悲济世、自利利他的菩萨道精神。一直坚持年终慰问,为孤寡老人、残疾人士送去温暖和爱心,并在年中不定期地帮扶贫病、失学人士,为地震、旱涝、台风等受灾地区祈福赈灾。

7、秉持佛教慈悲喜舍精神,弘扬人间佛教,以公益慈善回馈社会,注重精准帮扶。不仅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物质帮助,更给予心灵上的慰藉,以佛法净化人心,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8、海南海口泰华庵举办佛陀成道日祈福法会

9、感受佛法智慧海口泰华庵佛子朝拜南海观音

10、冼夫人文化节开幕式(资料图片)

二、海里的鱼子怎么放生

1、编者按:2008年至2010年,在海南省各市县有关方面的支持下,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课题组对海口、文昌、定安、澄迈、儋州、琼海、临高、陵水、三亚、屯昌、万宁等市县的传统宗教信仰形态,进行了多次实地和问卷调查,对当前海南宗教生态状况有了一个较整体的了解和判断,并形成了《海南省宗教生态的调查报告》。该报告分析了海南宗教生态的变迁态势,指出了海南宗教生态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2、海南宗教生态总体概况及其基本特点

3、目前海南的宗教类别,除了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五大宗教形态外,还有大量的民间信仰,以及少量外籍的巴哈伊教、东正教。根据海南省民族宗教局2008年统计资料,海南省经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共有127处,其中基督教96处、佛教15处、天主教8处、伊斯兰教7处、道教1处。总的来看,海南的宗教关系是和谐的、有序的。

4、基督教和天主教在海南的五大宗教中,来自西方的基督教和天主教占有绝对优势。基督教进入海南,系在清末光绪七年(1881年),美国的基督教长老会在琼山县设立临时传教场所。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正式组织中华基督教海南大会,并依附于西方“差会”。据临高县志记载,至1938年日本侵略前,仅临高县的信徒就有2000多户,人数达1万多人。传教士还重点开展了对黎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教,从而奠定日后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扩张。新中国成立后,海南基督教成立了“三自”组织。在改革开放之前,基督教在海南发展较为缓慢。改革开放后,基督教在海南各市县获得了迅速的扩展。同全国其他省区情形一样,家庭教会的发展也呈现方兴未艾之势,人数已数倍于“三自”教会。由于海南与东南亚的近邻关系及作为国际旅游岛的区域特色,海南成为海外基督教团体重点传教的地区,特别是针对海南的华侨及少数民族人群,海南被纳入海外“福音运动”整体计划内的重点区域之一。海南基督教的“地上”和“地下”教会因此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上升成为海南五大宗教中的第一大教,并将会随着海南的开放格局而进一步扩张。

5、与基督教相比,海南天主教影响相对较小。但近年来随着国际旅游岛的开发,地下天主教会活动也较为活跃,天主教的“独立自主办教”的原则如何有效坚持,成为一个重要挑战,部分信徒的“宗教认同”高于“国家认同”的问题,应引起重视。

6、佛教佛教在唐代就已经落户海南。天宝七年,鉴真和尚第六次东渡日本时,就因台风在振州(三亚)大蛋港登陆,被安排在振州大云寺。随着人口南迁,海南佛教逐渐落地生根。据记载,至清道光年间,海南有寺庵86所。1932年,仅琼山就有佛教信徒3000多人,僧尼110多人。新中国成立前,全岛有供佛活动的寺庵佛塔达24座。新中国成立初,有寺庵17所,僧尼50余人。佛教在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期间发展较为缓慢,改革开放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如博鳌禅寺、三亚南山寺、万宁潮音寺等道场的兴建和复建,给海南的佛教发展带来了兴盛的局面。海南各地混杂有佛教信仰的民间神庙更是众多。海南佛教与海外特别是东南亚华人华侨的交往比较频繁。近年来,海南佛教在社会公益方面投入不少,为海南的和谐社会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7、由于受到近年来海南旅游行业恶性竞争的影响,海南佛教呈现北弱南强、发展不平衡的格局。“宗教搭台,旅游唱戏”,重点佛寺的“观光化”、“世俗化”现象较为明显,并引发一些不和谐的社会现象。比如万宁潮音寺在香火、抽签等方面对游客“有意引导”,引发了许多旅游投诉。南山观音的投资兴建尽管是一项富有创意的文化产业规划,却也导致国内法律界出现“政教不分”的批评,并曾经出现管理权之争。

8、道教与佛教一样,早在唐代,道教在海南就有活动场所,到宋元时期更是勃兴,各个州县道观林立,出现了许多知名的道人,如白玉蟾、陈楠等,海南成为了金丹派南宗和神霄雷法的重要传播地。海南黎苗地区也深受道教影响。到新中国成立前,根据1949年出版的陈植《海南岛新志》,“道教之于本岛,相当普及……本岛人均信仰之。全岛道教徒总计30万人。”当时海南全岛总人口约213万,道教徒占14%,近代海南道教之鼎盛,显而易见。新中国成立后,在历次反封建迷信运动中,海南道教受影响较大。至2006年之前,海南居然没有一个经登记的、合法的道教活动场所。2006年,定安玉蟾宫的落成,才初步改变这种宗教生态失衡的局面。

9、近几年来,海南道教也迎来较好的历史发展机遇,并积极扩展对港台及海外的文化交流。特别是文笔峰玉蟾宫在陆文荣道长的主持下,在道教的组织建设、道风建设方面进步显著,在“弘扬中华文化、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方面给海南宗教界做了表率。玉蟾宫兴办的海南民俗文化节及“我爱海南”慈善公益活动,具有相当好的社会反响。不过,一些民间道教宫庙虽然获得了一定程度的修缮,其合法化登记的道路依然任重道远,道教相对积弱的文化格局仍然无法得到快速的转变。

10、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在海南影响较小,主要集中在三亚地区。在政府落实民族宗教政策的大好形势下,海南的伊斯兰教总体上呈现平稳的态势。不过,作为国际旅游岛,近年来海南“流动的穆斯林”也呈现增多的趋势。而近年来在海南进行旅游岛的开发建设过程中,许多地区为了突显旅游特色,在媒体宣传、政策引导等方面开始出现了强调“少数民族身份”认同趋向,从而片面地强化了少数民族的“身份自觉”和“民族自觉”(即一种族群自觉),使得各种利益驱使下的人为的“民族认同”或“宗教认同”高于“国家认同”的趋向越发明显。如三亚的回辉社区,有些居民就充分利用敏感的民族身份和宗教身份与有关方面进行博弈,从而给社会埋下不稳定因素。如何在尊重和保障少数族群的权益的同时,有效地促进民族融合和民族团结;如何强化“公民意识”而非“族群意识”,应引起战略上的高度重视。


参考资料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