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无量放生协会 > 法师开示 > 十善业道经:新加坡2000年讲经之旅

十善业道经:新加坡2000年讲经之旅

时间:2024-04-24 10:21  来源:未知  阅读次数:680

同学们 大家好 请举起《十善业道经》的第四面 经文的第五行。从第二行开始看:

汝等亦当如是观 诸大菩萨 妙色清净。皆从修行生。善业功德。

在上一节的佛法中,我们了解了佛身。佛身由千百亿福德所成。接着教我们观想菩萨的妙色身。佛身是性德的显现。性德是究竟圆满。万亿 "是一个形容词。其实是无穷的福报。我们不仅无法一一道来。即使诸佛菩萨和众生同声说法。即使所有的佛和佛陀一起说法,也不可能在无量劫中说尽。我们现在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可以实现它。这就是 "权衡本性"。谁也说不出来。但菩萨并未成佛。菩萨的妙色庄严属于修德。这个地方讲菩萨的 "妙色"。这是讲色。这是讲庄严、清净。在佛经中,我们经常读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菩萨的修德。在佛的果地上。佛经中常说:"身有无量相。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善。修德圆满,性德方现。只有修德圆满,性德具足,才能有这样的境界。"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品质 "就是果。果必有因。例如,《金刚经》告诉我们,佛陀的 "广长舌相 "是他一生不说妄语的果。这是他一生不说妄语的果报。佛说,如果一个人三世不说妄语。舌头伸出来,就能舔到鼻尖。三世不说妄语。今天,我们伸出舌头也舔不到鼻尖。那么

藏传佛教大师英文讲经

表明,我们仍然常常在打妄想。佛祖显灵。他伸舌遮面。可见,生生世世都没有妄语。由此可见。虽然我们讲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有这么多。这都是以十善业为基础的。如果一个人真正修成了十善业道。自然会出现 "妙色清净 "四个字。在 "庄严清净 "四个字中,最重要的是 "清净"。最重要的是 "清净 "二字。清净就是清净心。这一点大家一定要知道。清净 "二字。我们总结佛陀的教诲。真诚。如果你不真诚,你就不会清净;如果你不平等。你就不会清净;你就会迷惑,没有智慧。你不会清净;你不会慈悲。你也不会清净。所以,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一个人必须具备这五种能力。每个人都必须明白这一点。其中任何一个。你说真诚。心诚而不净。不净则不诚。不平等决定不真诚。不慈悲决定不真诚。其中任何一个。一个人必须完美地做到这五点。这就是色相庄严的原因。

色彩被称为 "美妙"。妙在何处?就是佛在《金刚经》中所说的 "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这就是妙。换句话说 有境界并不美妙。说得更明白些。当我们的六根与外界接触时。心境就不好了。这就是佛菩萨不同于凡夫的地方。这就是他们的能力所在。他们做得到。为什么我们做不到呢?当我们看到颜色、听到声音时,为什么会被唤醒?这就是 "起心动念"。你当然会受到外界的诱惑。这是你自己的意愿。什么叫 "随心所欲"?我随我忧。随喜则贪。顺己则嗔,逆己则怒。这就是凡夫。这就是所谓的造业。当然,你得到的果报并不殊胜。诸佛菩萨之色,与性德相应。性德是好的。

在《中国三字经》的开头。曰:"人之初,性本善。性本善。"性 "即自性、自然。自然是善的。我们很难意识到。这种善不是善恶之善。善恶之善是相对的善。因此,当我们听到 "自然本善 "时。就会立刻意识到善恶是相对的。这是错误的。你无法理解它的意思。在开篇偈语中,它说:"愿解如来真实义。我们必须明白这一点。与善恶相对的善是习惯。它不是本性。偈语的下半部分说:"性相近,习相远。习性相远。"这个 "性 "就是真正的本性,原始的本性。我们都是一样的。所有众生都是一样的。然而,习性之中有善有恶。这种善恶是相对的善恶。它与前面提到的 "善的本性 "不同。意义完全不同。这是我们必须清楚、必须明白的。

在看到大自然之前不能这样做。这就是修德。佛陀在佛经中为我们讲述的四圣法界。声闻(阿罗汉)、净佛、菩萨、佛。十法界中的佛法界。这种佛就是佛经中所说的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它是一种修行的功德。不是性德,为什么?为什么?要破一重无明 证悟法身 性德才会显现。这个时候,就像我刚才说的 "百千万亿福德因缘生"。这 "千百亿福 "不是修来的。它是与生俱来的。它是自性的彻底恢复。上一段教我们观想佛身。就是要认识到

十善业道经:新加坡2000年讲经之旅

佛教的讲经说法

大自然的美德。这里教我们观想大菩萨。它教我们观修功德。我们今天是凡人。我们必须认清自己。我们必须有自知之明。圣人经常教导我们:"人必须认识自己。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认识自己。只有这样,才能谈得上修养。如果一个人不认识自己,不了解自己,不了解自己。修养无从谈起。修养的关键。破恶修善。破迷开悟。他不知道善恶的含义。他不明白 什么叫开悟 他也不明白。他从何开始?他不仅不会修行 他甚至不会学习 我们每天都在读书诵经 每天都在听经 我们真的理解了吗?我们真的懂了吗?不,我不明白 你为什么说你不明白?你真的听懂了 你的思维转过来了。

这就是佛教徒不谈 "教 "的原因。佛教徒谈 "教"。他们教你。你真正知道并理解了。立刻就会有改变。转迷为悟。化恶为善。化平凡为神圣。这就是他的变化。古人云:"读书改变气质"。这就是 "变"。用今天的话说 从成就的角度来观察。"教 "是从外表上看的。"化 "是从成就上看。是否有效。如何有效。取决于你改变了多少。小的改变。是看你改变了多少。你有更多的明确点;大的变化。那你就真的清楚了。

凡夫的业障和习气很深。它阻碍了佛、菩萨和圣贤的教诲。障碍!虽然你每天都在学习、听讲。学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仍然没有丝毫改变。你们知道自己的业障有多重。但业障重也吓不倒你。消除业障的方法是什么?不断修行。这是一个妙法。佛祖流传下来一句话:"久久为功"。因为我们的烦恼和习气太重了。要长期修持。就是这样。我们修炼圣贤教诲的时间太少了。所以,如果我们有很长的时间来修炼。总是

佛经讲道 佛教释迦牟尼视频

总有一天我们会觉悟 让我们看看中国古代的大师们。宗派教义。也不是简短的佛经讲道,宋先生讲因果

听经、听教,然后觉悟。多少年?不到三年 五年 我们说的是有善根的人。如果晚了,还有三四十年才能开悟。我们在高僧大德的传记中看到过。从这里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众生的根性不一样。每个人的努力都不一样。非常认真和勤奋地学习 可以帮助我们缩短时间,进而开悟。我们必须努力学习。我们不仅要努力学习佛经。最重要的是把经典的教诲落实到生活中去。没有真实的生活 悟道之门就会被堵死。这一点我们必须明白。古人为什么三年、五年、十年、八年就开悟了。他能够学以致用。信、解、行、证。课堂内。在课堂上,学经是信,是悟;悟了之后,还要在生活中落实为行。悟了之后,要在生活中实践,这就是行;行通了之后。行动就是实验。通过实验 确认你的

佛教海经讲道视频

这个解释没有错。此证是化凡为圣。行事就是转恶为善,转迷为悟。所以,你必须在生活中无法实现它。生活包括工作,包括与人打交道。你无法实现它。你如何才能领悟?入定就是证悟。你怎么能进入佛的境界呢?所以没有行动,没有证据。纵使你学,你也无法转化。从这些地方 我们深深体会到诸佛菩萨的大慈大悲。他们不会长期抛弃众生。他们有耐心,也愿意耐心。慢慢地教导。反复教导、诱导、劝导。总有一天,你会觉悟。你会回头。但 "总有一天"。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这就是佛家所说的 "上中下 "三根。上根。时间短;中根。也许这辈子。二三十年;下根。今生不会开悟。等下辈子吧。佛和菩萨都有耐心。等下辈子吧。下一世可能是许多劫之后。你的业力已经成熟。只有到那时你才会明白,只有到那时你才会开悟。佛陀不会放弃 "在佛陀的教派中 他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人。

好友的提携。这就是善导大师所说的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最重要的是善友。佛家讲善知识。善知识的供养是非常重要的增上缘。我们可以遇到他们。我们有机会经常倾听。我们每天都在倾听。现在取经很容易。我们很容易得到《大藏经》。我们每天都读诵它。我们今天的善知识是什么?经书是善知识,现在科技发达了。录像带、光盘都是善知识。但你必须知道修炼的方法。这个方法的秘诀就是 "深入一门"。长期修炼。为什么呢?一门容易入定。定住了,就能悟出智慧。同时学到很多东西。难!换句话说 会耽误你悟道的时间。如果你是一个和尚。就会提前你开悟的时间。所以你必须知道方法

"广结善缘,积德行善"。十善业道经》中特别强调了这句话。我们真的需要开悟,真的需要坚定信念。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嗔痴。永远离开它们。从内心深处拔除这十种罪恶。这是在修德方面。好了 今天的时间到了。到此为止


参考资料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