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无量放生协会 > 法师开示 > 观世音菩萨的启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习菩萨道

观世音菩萨的启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习菩萨道

时间:2024-04-17 09:00  来源:未知  阅读次数:343

观世音菩萨对我们的期望

如何行菩萨道

仁兄

I. 导言

观世音菩萨的启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习菩萨道

今天是观世音菩萨成道纪念日。念菩萨圣号固然重要,但学习菩萨的行为更为重要。从菩萨的本心来说,他希望我们学做菩萨,因为观世音菩萨也是从人开始,成为大慈大悲大觉悟的菩萨。因此,他知道每个人都可以像他一样修成大慈大悲菩萨的心性。

因此,我们在修行佛法的过程中,要抱着慈悲为怀的理念去求人,绝不是为了名和利,而是为了三宝,为了众生,去造势蓄势,去扩势立德,去以德救苦,这样去求人,才能行菩萨道。因为求人要有大忍,行菩萨道要有大和,这样才能经得起人求于己,才能从大忍、大和中生起深广的慈悲心。中国有句俗话:"人无求,品自高"。这句话固然有其道理,但却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因为人生活在业力之中,不可能摆脱业力的束缚。因此,在品德上,不贪可以养成高尚的品德,但在德行上,如果不以慈悲心待人、助人,最终可能会自满清高,过于清高则会养成孤僻、冷漠的性格。我们必须以慈悲之心去寻求和服务他人,这样才不会养成这样的性格。有些人经济条件和环境都很好,可能暂时不需要求助,但这样的人可能会变得傲慢自大;而傲慢自大的人可能会变得傲慢无礼。菩萨道的一般原则

现在,我想谈谈行菩萨道的总原则:了缘化人,一心持法,学法修行。每个人能够活着,并且活得很好,主要是由于各种因缘的配合和支持,而不是一个人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因此,必须认识到,一个人之所以能够继续生活下去,是因为各种业力在相互支撑。因此,人应该淡化 "我",从自我中心中解脱出来。我们提倡践行因果报应的人生观,让人们明白因果报应才是人生的真谛。首先,要乐于为大家做好事,成为他人向上的因缘助力。其次,要让他们深刻认识到,无论何时何地,面对时代,奋发向上,坚守正法,步入永恒精进的坦途,致力于菩萨道的修学和佛道的成就者,因缘互助的真正意义和巨大价值。发愿,须正大、坚固、久远;学法,须深广、清净、遍满。唯有如此,行菩萨道、成佛道的精神和气魄才会坚强不屈。

走上菩萨道的人的特点是:当下思法,当下爱人。这样的人每当思考或触景生情时,从心底涌现的是佛法,觉悟的是人,佛法和人成为他的第一生命和伴侣,他就能挣脱自我的桎梏,自立自强。

说到学习,它不是一般学术或知识的学习。佛教所说的学习,最简单地说,包括三层含义: 第一,学习心中持真理而不间断,心中悟真理而不无知,手中救苦难而不退缩,心中挑重担而不胆怯。其次,学习是最真实的体验、熏陶、矫正和净化的兴趣!这种学习所产生的行为是最优秀的表现、发展、善良和完美。第三,"学 "字说得深一点,学习是照亮心灵的镜子,佛家常用镜子作比喻,戒、禅、慧就像三面镜子,修行佛法总是用这三面镜子来照亮心灵。当心灵被照耀到澄明的地步,就有了穿透的力量。人最苦恼的就是遇到各种境界,却无法穿透,陷入其中无法自拔。人类本来就生活在诸多烦恼之中,但如果能很好地对治烦恼,就能闯过关卡,跳过障碍,就能过上天高地阔的生活;如果跳不过这些关卡,被困在关卡里说到学习,我们应该学什么呢?就是学 "空 "和 "有"。空 "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文。这本经书里有太多的道理,如果我们能熟读它,就能随时运用它,就能摆脱很多痛苦,获得幸福。"有 "是世界上最大的书,"有 "中包含了各种事物、各种事理、各种道理。理解 "空 "和 "有 "的基本含义的方法是什么呢?

(1)从空性中了解到这个 "我 "并无实有,就能从空性和缘起的本性中看淡自己、看重他人,逐渐生起大悲心。因此,只有真正体悟到自性空、法性空的人,才能引发大悲心。因此,龙树菩萨说:"空与大悲,亦大亦大。

(2) 当一个人彻底理解了大自然的空性,就不会贪恋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就能够实行布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一下子把自己喜欢的东西都布施出去,因为刚开始只是用自己多余的东西帮助别人,然后再用自己喜欢的东西帮助别人,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变得非常慷慨,心胸也会变得宽广,对 "财 "和 "法 "就会产生不贪不吝的本性。

我曾和一位佛友谈到小业和大业的区别:一般来说,学佛的人对小业都很清楚,一针一线、一草一木都很细致,好像对业已经很清楚了,但对大业就太糊涂了。什么是大因果?大我不放松,总是笃定:我辛辛苦苦创下的基业,我不想拿别人的,但我也不想给别人,养成了很吝啬的性格,哪知道眼睛一闭,什么都拿不走了,这就是犯了大因果!从世间法来说,每个人都有权保留自己的私有财产,这是合法的,但从佛法的无我缘觉来说,这就太愚痴、太愚蠢了。你的是什么?它不是还在那里,是所有的业力与其他所有的业力辗转反侧的结果吗?如果你与世隔绝,被关在一间黑屋子里三天三夜,在黑暗中,没有一丝光亮,没有一滴水喝,那么你的生命就会失去一半。如果没有各种 "业力 "的支撑,你是没有理由继续活下去的!大自然为你提供阳光、水和土地,许多人对你施以恩惠,你才能继续生活下去。除此之外,你还有什么呢?因此,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一个菩萨道的特点

以上是菩萨道的总则,下面我们来谈谈菩萨道的特质: 无我为人,无欲扩愿,菩萨决不为解决别人的问题而执着于自我,不厌人;扩愿决不执着于自己的欲望,不怨天尤人;见人如见佛,欢喜恭敬,重振愿力,如母慈悲,不忍独子受苦。

这样,菩萨心肠就修炼得极为中正厚重,运用得极为耐心真切。就菩萨道的综合性而言,不外乎慈悲与智慧。慈德引路,至善至美,不冲动,不暴躁。智德导心,性本清净,不染不杂。一般的悲哀,能让人立刻开颜松口;一般的智慧,能让人时刻收敛心神,转动身体。殊胜的悲哀,从不辜负或推卸当下的责任,以平和的心态忍耐和坚守,因为佛法最迫切、最强大的力量就源于此。非凡的智慧,从不迷惑或执着于当下,它被照亮并渗透到清晰的程度,因为佛教中最圆满、最纯净的功德就植根于此。正因为如此,才能唤起不忘苦而救苦的初心,唤起不忧乐而促乐的初行;佛法中的初字,就是在这样的心行中修炼出来的。

这些人有无私的大决心(空性智慧),他们确信,当他们获得对虚无的怀疑时,就没有什么可害怕的了。这些人有真正的绝对愿力(慈悲心),当他们不折不扣地实现了这一愿力时,就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了。如果修菩萨道的人,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居士,都能深刻领悟并践行这些道理,那么僧人的僧团就会清净、祥和、吉祥,僧人的家人就会幸福、快乐、和睦。因此,佛教所讲的智慧和慈悲是人们与人相处的最佳技巧、态度和准则。

此外,真正用心修学慈悲和智慧的菩萨,往往会有大惊、大急的感觉;因为菩萨的慈悲心一旦深入,他们的念头总是萦绕着众生苦难的印象,所以当他们看到众生受大苦时,就会大惊、深惊,然后继续惊,不眠不休地直奔救护。其实,检验菩萨是否慈悲,就要看他们有没有表现出这种(有计划的)大惊直救的精神;如果没有,那就只是口头上说慈悲,精神上却好像麻木麻痹了。同时,菩萨的智慧一加深,对因果的认识一透彻,一看到众生做愚痴的事,马上就会为他们着急、担心,于是就用各种正常的或善巧方便的方法来纠正他们。正因为菩萨有如此大的忧患意识和紧迫感,所以他们马上就会燃起最强烈的惭愧心,认为人们的恶行和痛苦都是由于我没有教导好他们,所以他们才会遭受如此多的痛苦。因此,在修行佛法时,对于那些以慈悲和智慧审视佛法的人来说、大家都见过观音菩萨有千手千眼,有人曾疑惑,菩萨为什么有这么多手和眼睛呢?其实,菩萨之所以有这么多只手和眼睛,是为了表示菩萨时时刻刻都在保护人、提升人、关心人、开导人、照顾人,让人离苦得乐,弃暗投明。一般人的手只知道向内抓东西,不肯向外放松;一般人的眼睛只知道向外看去维护别人,不肯向内看去照亮自己,这与菩萨的手眼相差甚远。就手和眼的特殊意义而言,最有力的手总是先扼杀自我,只有能扼杀自我的人,才能让所有人活得好,活得透彻;最有神的眼总是先照亮自我,只有能照亮自我的人,才能让所有人看得远,看得透彻。所以,菩萨的千手千眼,也可以说是从很久很久以前,就已经彻底照亮了自我,所以才能放开手来拯救众人,睁开眼来照亮众人。因此,最有力的双手总是搁置自我,最明亮的双眼总是看不到自我。一个或有一件事,我想你一定比我更清楚。中南半岛和马来西亚半岛的难民99%是华人或华人的后代,他们在各地受苦受难,前天沈先生在美国佛教会的会议上提出了如何救济难民的问题。我希望救济难民的实际具体行动能尽快进行。如果我们天天念观世音菩萨,天天看报纸,知道很多人在受苦受难,却不采取任何实际的关爱行动,那就是我们学习观世音菩萨精神不够积极!此时,我们要有大难临头的大悲心、大慈悲的情怀,才能立即发挥最热切的慈悲心去拯救他们。

IV. 菩萨道的三大特点

真正的菩萨道弟子应该做到这三点:以身作则、救苦救难是大幸福的一部分。大智慧来自于能够觉悟众苦、化解众难。只有在内心深处培养和积累了这两种分量,才有大慈悲的分量。慈悲不仅关乎心量,更要从面量上用足用实,这就必须关乎心量和面量的问题,有了深广的心量才能有虚实相融的面量;同时,面量也是心量的表征,有了虚实相融的面量才能表征深广的心量。修佛的人都说修心重要,却不知道修面更重要,因为修面如春风秋月,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会爆出一丝火气,这样所有的恩怨都可以消融,所有的业力都可以束缚,所有的愿望都可以修炼到极致。请看,观世音菩萨的功德相是多么庄严圆满!这是因为他的心量和面相都非常广大。当然,我们在学习观音菩萨时,心量的大小一定要与观音菩萨的心量相匹配。第五,菩萨道的根本是大悲大智。

菩萨道的根本不仅是大德和大智,下面还有几段关于慈悲和智慧的话:

(1)只有慈悲为先,才足以彰显佛法的真实与积极;只有智慧为先,才足以彰显佛法的清净与真实!认识到这一点并践行这一点,佛法就能直接深入人类的内心和灵魂。

(2)静中智慧不昏暗,才能悟法而不误己,明心见性皆基于此;动中慈悲不穷尽,才能不负人而使人愿,扩德增益皆基于此。修持佛法,动静不离智慧、慈悲、通达,就能冲破痴、贪的羁绊,成为睁眼见佛光、闭眼悟法力的大善根者。

(三) 以智慧为明镜,就不会沾沾自喜、心灰意冷,而是眼前一亮,步入无拘无束、从容不迫的清净境界。以慈悲为勇,则顺境不践踏佛法,逆境不放弃愿望,心中便有了一片三宝无尽的能量作为脊梁,直奔大苦大难的浊世。

(d) 我们现在最急需警惕的一点是,我们享受幸福的果实太多,而修善的因却太少。经常这样深思熟虑,我们就能积极培养善因,尽快把幸福的果实送出去;这样做,别人现在的痛苦就会减少,我们自己未来的福报就会增加。

一九七九年七月十五日

讲授于美国佛教会大勇寺大觉寺


参考资料

标签: